品牌,对于大众而言,这个词并不陌生。中央电视台一句“相信品牌的力量”更是让众多企业趋之若鹜。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品牌竞争已不仅仅适用于企业之间。利用新媒体或其他工具流,通过品牌策划,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品牌;加大产品品牌的塑造力度,反作用于企业品牌的树立;以企业首脑为代表的企业家将个人品牌发扬光大,助力企业品牌的辉煌……这些都是品牌塑造的途径。当企业、个人为着品牌二字费尽心机时,也有一些幸运儿,自出生起个人品牌就打上了深深烙印,一起来关注……
可口可乐,关于“贩卖快乐”的故事。
关注指数:★★★
背景调查:“他们从没有忘记这家公司创立的初衷,从未忘记自己从哪儿来。”曾有人分析道,“他们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激发快乐,培养快乐,创造快乐。”
“酷爽阳光”、“清凉一瞬间”、“活出真精彩”……都是可口可乐曾经设计的广告词。自成立至今,这家世界最大的饮料制造商打出的口号一直都是为消费者带来快乐。
从2010年开始,可口可乐就在世界各地主导、策划了一系列事件,并将其制成视频放到网上传播。从早期“Happy Machine”(快乐贩卖机,美国)、“Happy Truck”(快乐卡车,奥地利),到后续更广地域、更深参与度的“Expedia 206”(快乐征程206,全球范围)、“Share a Coke”(分享快乐的可乐,澳大利亚)、“Happiness Refill”(快乐灌装机,巴西)、“Happy Hug”(快乐的拥抱,新加坡)、“Happiness is Home”(快乐是回家,菲律宾)……可口可乐创造了一系列有黏性的内容,围绕品牌核心讲述快乐的故事。
可口可乐在上世纪80年代曾推出过一个"新可乐"计划,结果以失败告终。现在可口可乐公司将品牌重心重新放回到创造快乐,并利用其悠久历史和传承塑造出强大的企业形象。
宝马,暴发户开的车?
关注指数:★★★★★
背景调查: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的《2014中国豪华车品牌特性研究白皮书》(这份37页的专业报告是首个经过系统调查研究产生的豪车车主和品牌标签报告)中显示,“宝马适合年轻人开,还有一些创业的、运动的、张扬的、比较喜欢炫富的。”
宝马在大陆设厂前,曾对企业的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在品牌战略方面,宝马进行了充分的规划。其将中国的目标消费群,定位于新兴的企业家、职业精英和向上攀登的年轻人,并将其消费者称为“邓小平的孙子辈——改革开放的一代”。
作为运动性能、操控性能最为突出的豪华轿车品牌,宝马的市场定位是喜欢享受驾驶乐趣的成功人士,宝马“尊贵、年轻、活力、典雅”的品牌形象得到众多“成功专业人士”的追捧。但由于价格策略、市场定位以及营销策略没有统一于品牌战略之下,宝马在中国便成了奢侈品的代名词、身价的象征,“豪华与动感的结合”这一宝马在中国的品牌传播口号则显得过于单薄。
没有乔布斯,就没有苹果。
关注指数:★★★★★
背景调查:2011年8月24日,乔布斯因病宣布辞职,苹果股价当天盘后一度大跌6%,这足见乔布斯个人品牌对于苹果的影响力。
毫无疑问,在苹果的产品基因里,乔布斯是一个灵魂人物。若没有乔布斯天才般的审美感知与执手信念,就没有今日之苹果。可以说,乔布斯是一个霸道的美学践行者,他打造的是IT行业的艺术神话。在上个世纪,乔布斯的咄咄逼人、挑剔、苛求,曾令他的合作伙伴反感至极,而在这个世纪,乔布斯对于美学的执着、对于信念的坚守,缔造了苹果的辉煌,也让人确信,正是这种强烈的个性色彩与坚韧的个人意志,塑造了苹果的灵魂与气质,从而苹果能领先同类产品,挥洒不羁的绚丽,丰富、精致,无懈可击。
世上还有哪家公司能让公众和媒体都屏息等待每一个新产品发布?不管苹果发布什么新产品,消费者都相信它肯定具有高度智能化与时尚感,将会改善我们通讯、工作或闲暇时的娱乐生活。更重要的是,购买过程令人非常愉悦。
用乔布斯的话说,苹果打造的是一种让消费者看不到科技的科技。他们卖的不只是产品本身的功能,而是一种视觉感受,卖的是一种体验感受。这就是苹果的产品,它卖的是一种超出产品之外的价值体验。
马云,双十一的始作俑者。
关注指数:★★★★★
背景调查:说起马云,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双十一狂欢购物节……马云的个人品牌运作是十分成功的,甚至马云品牌声誉一度高于阿里巴巴。
他将个人品牌缔造为阿里巴巴的资本,以个人持续增加资本化。可以说无论是马云、雷军,还是80、90后新贵,99%有影响力的成功人士都是在运用个人品牌化营销来推动企业、产品的延伸发展。俞敏洪、史玉柱、李阳这些企业家带领团队成为商界巨人,靠的也是个人品牌的魅力。马云通过个人品牌的力量,让阿里巴巴成为世界级的电子商务企业,自身成为教父级的商界领袖,亿万国人追随,忠诚度不言而喻。奥巴马持续打造个人品牌,通过精准定位成为美国政坛的黑马!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咖啡,星巴克式的白领情调。
关注指数:★★★★
背景调查:曾有位男人调侃自己的老婆是类似于“不在写字楼,就在星巴克;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的角儿。网络上关于“刚喝了杯星巴克,忘记拍照了”的调侃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个段子称,某男子想小资一把,怀揣几百块人民币决定“杀”进星巴克奢侈一把后,却发现那所谓的小资生活,也不过值个三十块钱。
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成立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不过就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却成为了咖啡业界的龙头企业,也成为众多同行业竞争及借鉴模仿的目标。星巴克在中国将消费群圈定在白领族群,而在这个定位中,白领是一种状态,而非身份。都市白领中有相当一个群体是文艺青年,同样也是咖啡店的重点消费者,但星巴克绝不会把自己的定位于“文艺青年”这种状态上。
星巴克偏爱商圈、写字楼、商场,通常会在显眼热闹的地方,甚至不避讳临街。白领们在这里约谈公事是常事,一杯咖啡一下午的事儿也十分常见。尽管央视批评了星巴克“贵在中国”,其他咖啡品牌不断崛起,星巴克依旧不见颓势,这都得益于其虽主要以咖啡为卖点,却提供了与众不同、持久的品牌高附加值。
富二代,国民老公王思聪?
关注指数:★★★★
背景调查:百度输入“富二代”后,搜索引擎会自动关联出“王思聪”的大名。投胎是门技术活,这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大少爷,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人生大赢家。
2014年7月,王思聪接受采访时说:“我交朋友不在乎有没有钱,反正都没有我有钱。”如此任性,引来了网友们的疯狂效仿(“我交朋友不在乎_____反正都没有我_____”——王思聪体)。自此,人们对王思聪的印象从万达公子、“有钱的富二代”变成“特别有钱的富二代”和“国民老公”。说到“国民老公”,女性同胞们最有发言权,因为王思聪的微博下面每日都有大量女粉留言称其“老公”,影响力可见一斑。